现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司长级),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兼职教授。
1964年9月生,湖南桃江人,198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2.03-2004.0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干部、科研组织处副处长、处长
2004.09-2014.08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司长级)
2014.08-2016.0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正司长级)
2016.01-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司长级)
毕业于湖南大学(原湖南财经学院),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系就读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参加工作,在中南财经大学任教,199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对国外同领域的问题有较广泛的了解。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市,并在二十几个省市政府部门及大学做过专题性学术演讲。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内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理论与政策,包括公共风险、公共财政、财政风险、公共分配、公共政策等。
财政部科研所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早在1989年就入选了当时惟一的《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1992年出版的博士论文《收入分配循环论》一书,在1995年第二次全国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1991年承担中国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于光远主持)“中国理论经济学史1949—1989”中的“财政篇”,对建国以来的财政理论演变和发展作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1993年撰写的《非国有经济:中国未来经济的主体》和主持《统一财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课题的研究等,其成果《没有统一的财政,就没有统一的政权》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优秀改革理论成果,被收入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改革成果通报》。
1995年参与组织《墨西哥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和《 95 及 2010 年财政发展战略研究》两大课题的研究,作为总报告执笔人,其研究成果受到当时王丙乾副委员长和刘仲藜部长的充分肯定。
主持“国企高负债对财政影响的预警性分析”课题研究。该项成果在《管理世界》(1996 年 5 期)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社《了望》周刊记者曾就此做了采访和报道。
1997年初发表的研究报告《财政风险:我们的看法与建议》引起了全国人大财经委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之后一直追踪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财政风险分析框架。
主持 1998 年全国财政系统协作课题“财政支出管理”的研究。该课题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当时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问题和矛盾做了深入的实证性分析,并在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前,就明确提出了设立该机构的设想。
在研究财政风险的过程中,发现公共风险是个更为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因而转向研究这个问题。研究成果《论公共风险》( 1999 年发表于《财政研究》)对政府、制度、组织以及财政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做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解释,并运用于公共财政问题的现实分析。
还有对减税问题的研究、对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对部门预算的研究、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研究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2018年3月,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
2018年3月15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当选为经济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