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球:尊重经济规律,大规模刺激不合时宜,重在民生
浏览次数:336次 更新时间:2020-06-03 11:09:54
5月22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具体提及GDP增长经济目标,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写得非常好,非常务实,思路清晰,能认识问题,集中问题,解决问题。”
面临疫情这一不可抗力的灾害,他此前就曾呼吁取消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就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后的GDP增长意义、增加政府赤字影响,以及中国金融稳定开放等问题,《商学院》记者采访了吴晓求教授。
中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周期,大规模刺激追求高增速不明智
“在疫情冲击经济的大背景下,我此前就一直主张今年不应该再设具体增长目标,因为特殊情况下,目标太高了做不到,目标太低没有意义。”吴晓求直言。
此前他曾提出2020年工作重点应该是“三保”,即保民生、保就业和保中小微企业,也即是保市场。
“目前政府提出的‘六保’更全面了。”吴晓求说,“如果制定了具体目标,各地可能都会围绕完成经济政策目标发力,但工作重点是‘六保’,尤其是前面‘三保’特别重要。”
具体来看“六保”主要是指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
吴晓求指出,下一步重点是围绕“六保”,采取有效政策去落实,包括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赤字、发行国债,以及配套的货币政策等。
关于在没有具体增长目标的情况下,关于今年后三个季度的经济走势,吴晓求分析,今年第一季度的负增长是意料之中,二季度也可能在零增长上下,甚至是小幅负增长。因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很多经济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消费、外贸等需求下降。
具体来看,4月和5月前半月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6月相对会舒缓一点,所以,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不会太高。
吴晓求指出,受内外部影响,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会处于探底之中,能维持5%左右增速已经很好。“在中速甚至中速偏低阶段运行过程中,国家没有必要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追求高速增长,这并不是正确选择。”
也正基于此,他对近期被热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持有异议态度。“因为不合时宜。”吴晓求解释,这一理论只是在经济出现极端危及状况下才可以使用,而中国经济远没有到这一地步,即使未来增速在5%,也不必过于担忧。
在他看来,甚至今年经济零增长,只要中小微企业稳住、就业保障一定规模,就有增长空间。在疫情这一特殊灾难面前,保就业,保民生最重要,而不是追求经济增速这个数字。同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在中国法律也是不允许的。
吴晓求认为,虽然GDP不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但依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今年的情况是一个个案,而不是规律。GDP增长虽然没有以前特别严格的约束,但是依然需要有经济增长目标。因为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其他社会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等。”
财政赤字上调是突破,重在落实到民生领域
目前国家正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财政赤字从去年的2.8%上调到3.6%。吴晓求指出,此前,主流观点认为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今年上调到3.6%是一种突破。现在重要的是抓落实,确保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要把这笔资金,以及国债用好,用出效率,对“六保”有明显作用。
在他看来,财政政策不能简单刺激,要围绕保民生、保就业、保中小微企业方面,通过减税降费、降低房租、降息延贷等减轻企业的实际压力。同时围绕“新基建”等新兴产业,比如信息通信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强投资,以及与国家安全、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系统等。
他再次强调,目前财政赤字在特殊情况下已经相对比较高,上升空间有限。核心是抓落实,要把筹集的资金用在民生方面。
复杂的全球环境下,金融应继续扩大开放
面对复杂而低靡的全球经济环境,作为“六稳”之一的稳金融,中国要做到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是否开放力度将受影响?
吴晓求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比财政政策的作用要大得多。关于稳金融前提下的金融开放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疫情负面影响,还是外部需求大幅度压缩,以及全球经济和金融规则的调整和改变,都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当前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明确中国经济不可能再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过度刺激没有意义。
经济需要周期,在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也是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的时候。我们要尊重经济规律,只要经济正常波动,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就应该遵循这一趋势。
第二,中国金融依然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因为比起增长,中国经济转型更重要,其核心是增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产业。通过金融制度的变革、业态创新,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因为,一些新科技型企业从科技成果到科技产业的转化,都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持。而要分散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需要推动金融业态的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要完善资本市场等,这样才能服务不同阶段的企业和产业。通过金融改革,以及技术对金融的渗透,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第三,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还需要继续推进。中国要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金融影响力最重要,是经济领域“最后”的竞争。中国金融开放有三个重点方向,一个是人民币国际化,一个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一个是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
目前“逆全球化”趋势抬头,以及中美之间的摩擦会对中国金融的开放带来很大障碍。不过,金融开放除了国外金融机构在中国设分支机构和独立机构外,还包括开放证券、保险、信托,以及部分商业银行,这些已经在实施。
而疫情冲击下,对人民币国际化其实有利有弊。
从积极方面看,美国现在奉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诸多不满,这也有利于人民币赢得更多信任。同时,也要对美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制造阻碍有充分预期,评估其中的风险。
资本具有逐利性,如果中国市场机会多,增长空间大,美国的阻挠也会大打折扣。在美国之外,中国还应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中国金融的开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司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智库联系处理。
政商智库网隶属于北京正商方略经济咨询中心是一家独立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广泛联络国内外政府领袖、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学者等,举办国际峰会论坛、组织技术交流、行业研讨会及参访,为社会各界提供智力支持。联系电话:13810102624(王老师)
主要业务领域有:战略咨询、公关服务、承接政府和企业委托、邀请专家出席论坛会议授课等。